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京族详细资料

京族详细资料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8-24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京族概况

京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人口为22517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其中东兴市约有1.2万人,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其他京族人口则与汉族、壮族杂居在东兴市江平、谭吉、红坎、恒望、竹山等地及防城港市的其它市县。钦州市也有少量京族人口分布。

京族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终年不见冰雪,树木四季常青,物产极为丰富。南面的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盛产鱼、虾、蟹、贝等多种海产品,有鱼类7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丰富的达200多种,珍珠、海马、海龙等都是医药上的名贵药材。北部湾海水含盐度达31%以上,适于制盐业的发展。海岛上盛产香蕉、木瓜、黄皮、龙眼、菠萝等亚热带水果。除渔业、盐业外,京族居民也从事水稻、红薯、花生、芋头和玉米等种植业。竹山地方有铁矿,澫尾、巫头岛有钛矿、磁铁矿、错石英和玻璃砂等矿藏。

京族的主体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隋唐时称为僚。后来因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或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占人和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高棉人及少量汉人的加入,重新融合而成现在的新民族群体。京族文化在发展中受中华汉文化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包含了不少占人文化、高棉人文化的元素。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京、汉两族人民的长期友好相处,绝大部分京族人民都通用汉语(粤方言)、汉文。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字喃。字喃意为南方的字,即喃字,系13世纪末京族人民在利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前,在歌本和宗教经书中仍保留使用。目前会用京语哈歌(哈,京语音译,即唱)的,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人,如今在整个京族三岛懂字喃的,只剩下10多位老人。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京族人开始发起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工作。

京族的祖先迁到江平地区时,附近的谭吉、红坎、恒望等地已有汉族居住,而当时的澫尾、山心、巫头等地还是丛林密盖的荒漠小岛。在漫长的岁月中,京族人民和广大的汉、壮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共同开发了祖国边疆。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结成了亲密的关系。

京族过去曾称为越族,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历史沿革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来华,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曾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在澫尾村的乡约中,有先祖父洪顺三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的记载。洪顺是越南16世纪封建王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公元1511年,为我国明朝武宗正德六年。此外,据京族人口较多的刘、阮二姓追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越南吉婆,后迁至越南涂山沿海,以打渔为生。有一次,他们在北海湾追捕鱼群时来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巫头岛,见这里荒无人烟,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定居下来,至今约有16-17代人。若以每代人25年计算,至少也有约500年的历史,这与乡约中所记相符。

京族在迁到江平地区之前,已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迁来之后,在京、汉两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渔、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在红坎村哈亭(唱歌的地方)的碑文上,就有官事重役,不堪其苦,人民饥馑等记载,反映了京族劳动人民过去悲惨生活的景况。

清朝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了江平巡检司。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江平京族地区一度被法国侵略者武装侵占,法国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土特产和廉价劳动力,控制江平地区的经济命脉,在恒望、竹山等地设立天主教堂,从精神上奴役和麻痹京族人民。他们还暗中进行情报收集和调查我国资源等种种阴谋活动,使京族地区的渔业、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和剥削下,京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痛苦生活。勤劳、勇敢的京族人民曾经和汉、瑶、壮族人民一道,进行了多次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法战争期间,澫尾、巫头等地京、汉各族数十人,在澫尾村京族杜光辉率领下,毅然参加了黑旗军,站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前列。当法国侵略军的铁蹄践踏江平京族地区时,京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组成江平抗敌义军,奋勇迎敌。1886年,法国侵略者与当地官僚万宁州官潘土木相勾结,烧杀抢掠,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当地京、汉各族人民奋起反抗,终于把法国侵略者驱逐出我国领土,并处死潘土木。国民政府时期在这个地区继续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实行团董和保甲制度,抽丁拉夫,强迫京族人民缴纳渔盐海税、人丁税等苛捐杂税,京族人民曾进行过多次的反抗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京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早在大革命时期,京族地区就成立过总工会和农民协会。在总工会的领导下,京、汉等族人民曾多次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在工人运动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党派人深入京族渔民、农民中,广泛组织了农民协会。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加入共产党在江平地区组织的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中共广东南路特委派遣队开辟十万大山根据地,展开游击战争。后来南路特委改为粤桂边区党委,同时成立十万山地委,领导十万山区的革命工作。京族人民踊跃参加游击队活动,为游击队送粮筹款,没收地主、富农的财物支援游击队,并开展了反抗国民党追捕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保护了革命力量。1949年初,粤桂边区纵队密切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短的8个月内,攻克了江平等据点,成立了防城县人民政府。京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组织了支前大队,欢天喜地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对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京族地区阶级分化非常明显。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的渔业,兼营农业、盐业。地主、富农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农业生产资料。澫尾、巫头、山心、潭吉的地主、富农、渔业资本家占4村总户数的2.93%,他们占有4村渔箔的23.87%,每人平均占有数为贫苦渔民的7.54倍;拥有4村渔船总数的28.94%;占有4村耕地的35.09%,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为贫农的11.73倍。地主通过出租渔具、箔地、渔区、耕地,进行剥削。有的地主为了榨取渔民更多的血汗,往往将同一箔地租给十多户贫苦渔民,每户用期两年,一直排到数十年以后,而箔地地租需在立约时交清,贫苦渔民要等待一二十年才轮到使用那块箔地,人们称之为租空地。高利贷的剥削也很严重,渔民往往因一笔小小的债务,弄得倾家荡产。

地主和贫苦渔民之间,还存在一种类似雇工剥削的寄赖关系。没有箔地或虽租有箔地但未轮到自己使用的贫苦渔民,替地主经营的渔箔捕鱼,在自己家里吃饭,没有工资,只分得捕获量的10%。这种寄赖关系也存在于富裕渔民和贫苦渔民之间。农业上的地租剥削也很严重,租率一般占产量的50%。农民(渔民)除了交纳实物地租以外,还要给地主负担种种劳役,平均每个佃户每年要给地主砍柴约40天,平日还要给地主修房屋、围猪圈,逢红白大事还要出杂工。

过去京族内部有名叫翁村的组织。翁村含有村长的意思,由老人担任,负责监督执行村约,处理村内事宜,筹办唱哈,主持祭祀等。翁村下设文祀一人,翁管若干人。文祀负责协助村长处理日常事务,唱哈时担任司仪,管理文书帐目,保管村财产等。翁管负责管理山林和执行山林村约。翁村的村约第一条就规定:村民必须交纳租税,服兵役,违者受罚。村约曾是反动政府统治剥削人民的工具。翁村等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又是伪保、甲长,是国民党政权的基层统治人物。

新中国成立前,京族地区以渔业为主,存在一种合伙捕渔组织。以山心村为例,当时这个村的渔业收入占70%,农业占27%,其它占3%。渔业生产一般属于浅海捕捞作业,工具有拉网、渔箔、塞网、沙鱼网、鲎网、螺扒、南虾笼等,生产工具量少质差,作业方法比较落后。拉网、塞网、鲎网等是大型的渔具,需要较多的投资,一般都由几户或几十户共同占有,合伙使用。在这种劳动组织中,由一个劳动力强、经验丰富、技术较全面的老渔民担任网头,负责组织安排渔业生产、添置渔网,执行渔业生产中的宗教仪式。其它的网丁都听从网头的指挥。在产品的分配中,网头和网丁同样分得一份,没有特殊的权利和报酬。拉网、塞网、渔箔是小型的渔具,操作较为方便,不需很多的劳力。这些作业都比较落后,产量低,捕获的多是小鱼。

风俗习惯

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特定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与独特的渔业风情。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渔箔颇象古代的八卦阵。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两旁,分两行插上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间用细竹条、竹蔑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篱沟,状如漏斗。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3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鱼室彼此相通,各入口处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涨潮时,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罩、阿罾尽情收获。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退潮后的渔箔边,还是满载归来渔船旁,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京族也有与渔业生活有关的禁忌,如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不吉利,渔民最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鱼船行驶在辽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礴。长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性格。

京族在饮食习俗上以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妇女爱嚼槟榔。京族人最爱吃、最会烹饪的是鱼虾。京族渔家平时以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叫鲶汁,是京族地区独特的产品之一。鱼汁是京族传统的调味品,其做法是:先将小鱼洗净,放进大缸或木桶里,分层加盐,压实加盖封好。几个月后,小鱼便会逐渐溶解,分泌出一种红色汁液,即鱼汁。头道过滤后的鱼汁呈油状,香味浓郁,味道甘醇;第二次过滤后的鱼汁称二漏,色味稍差;第三次过滤后则取出鱼骨残渣,作为饮料或肥料。鱼汁既可调味,也可佐餐下饭。另外,京族男女爱吃一种香脆爽口的圆糍粑风吹饼。风吹饼是用大米磨粉蒸熟,撒上芝麻风干,然后放在炭火上烤制而成。京族人家普遍喜吃糖食,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

京族人的服饰简朴美观。京族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由于其衫长过膝,衫叉的裂旗又开得很长,所以平时就把两边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结,置于腹部。男衫的颜色用浅青、淡蓝或浅棕三种。裤子惯穿黑色,既宽又长;其裤裆尤长,几乎是裤长的2/3。

青年女性穿的通常是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妇女喜穿青色或浅绿色上衣配以黑裤。老年妇女多穿棕色衣或黑衣黑裤,其裤的宽阔度与男性无异,乍一看就似飘动的长裙。女性的上衣与男性相反,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故有长不及臀之说。其衣无领而开襟,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这种菱形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京族妇女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还要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袒胸长衫,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

过去京族家家户户都寄身于荒滩乱林之中。住房都是粗陋不堪的草庐茅舍,墙壁以粗糙的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以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也有极少数人家盖瓦片的。屋朵四角有用木或大竹作的柱墩。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面又铺以粗制的竹席或草垫,形成地板。这种草庐芭舍,京家称之为栏栅屋。它带有百越干阑式建筑的古文化积淀,然而因陋就简,地板上面住人,地板下是家禽栖息的地方。

从20世纪50年代始,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京族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代之而起的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石条瓦房是以长方形(每块石条约长0.75米,阔0.25米,高0.20米)的淡褐色石条砌成的住宅。石条瓦房用条石或竹片木板之类分隔为左、中、右3个单间。正中的一间为正厅,俗称堂屋;其正壁上安置着神龛,俗谓公棚。正厅除了节日用以祭神之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谈天的地方,是兼作客厅之用的。左、右二间是卧室或厨房。

改革开放以后,京族村民住房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大部分居民都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的周围一般都种有果树、竹林、剑麻、万年青、仙人掌、椰子树等,既美化了环境,又可防风避沙。

京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哈节、春节、中元、食新米节等。哈节是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举办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哈节在哈亭中举行,各地都建筑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结构牢固,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喜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如下四部分:

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

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当天的下午3点钟左右,祭神时读祭文。

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6至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捧菜上桌,不能坐席。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连续3天。

送神:唱合完毕就送走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词》。

京族在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节日这天早上煮糯饭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鸡杀鸭煮猪肉等供拜祖先,然后大家进餐饮酒。1949年以前,京族人家还要烧纸衣、纸鞋、纸箱、金银纸元宝祭奠祖先。

京族人在农历十月初十收了新谷,要祭田头公,酬谢他保佑禾苗丰收,这就是食新米节。十月初十日下午,各家煮新米饭供奉田头公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

京族的家庭组织是父系家长制的小家庭,在澫尾、巫头、山心、潭吉、红坎等地平均每户不超过5人,只有个别家庭是三四代同堂的,多至全家十几个人。

过去,京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京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同姓或五服不能通婚;严禁姑表通婚。京族中有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婚姻制度和仪式按天主教的教规进行,不再遵循族规了。

京族青年男女恋爱方式独具特色。他们以歌声来交流思想感情,以歌声来结识朋友,物色佳偶。过去,京族地区还有一种对屐成亲的特殊订亲习俗。即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求婚姻,由媒人任意拿男方穿的一只屐,再由女方家长任意拿出女儿的一只屐。如屐成一对(一左一右)亲事即成,否则就散。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婚俗已经改变,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登记结婚。

京族的文化艺术有自己的特点。京族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给人们以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主要有《镇海大王》、《宋珍和陈菊花》、《田头公》、《计叔》、《刘二打番鬼》等。由于京、汉两族长期的友好往来,相互影响,汉族的民间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的故事》等也在京族地区广泛流传。

京戏是京族传统的戏剧,又称嘲剧,独具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红娘》等。汉族的古典戏《二度梅》等也在京族地区流传。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此外,还有现代题材的舞蹈摇船舞、纸马舞、酒舞、天灯舞等等。

京族的乐器有独弦琴、二胡、笛子、锣、鼓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乐器结构简单而所奏乐曲音调丰富、单色优美是独弦琴的最大特色。独弦琴琴身用大半个竹筒或长方形的木匣做成,长约三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条弦线,与小圆柱子相连,即成独弦琴。独弦琴的音量较小,曲音清雅。奏时,用一根小竹片拨弦线,弹出声音娓娓动听。独弦琴和京族人的唱哈、竹竿舞同被誉为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的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兼信道教、佛教,也有部分人信天主教。京族三岛最大的庙宇是灵光禅寺,寺内的铜钟铸于1787年,内奉观世音菩萨。此外,也还有三婆庙(内奉观世音,妇女多到此求子)、优婆庙(内奉汉伏波将军马援)。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京族三岛无论是在行政隶属,还是在行政建制上都有较大的变化。1952年,这里成立了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民族乡。1958年5月1日,在京族民族乡和附近的十万山壮族瑶族自治区(县辖区)的基础上,联合建立了东兴各族自治县。从此,京族人民和瑶、壮、汉族人民一起,充分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1956年,东兴各族自治县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年12月25日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1992年9月,东兴开发区成立;1993年5月,撤消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设立地级市防城港市,京族三岛就隶属于防城港市东兴经济开发区;1996年4月,设立东兴市(县级),以防城港市防城区的东兴、江平、马路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东兴市的行政区域。从此,京族三岛就隶属于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东兴由此成为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

新中国成立后,京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族地区展开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斗争。在此基础上,分别于1952年、1954年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和渔业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并逐步走上了合作化道路。至1956年,京族地区基本完成了渔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1958年秋建立了人民公社。

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发展比较晚,渔民一般都兼营农业,只有极少数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种类少,有水稻、红薯、芋头及少量玉米等。主要的农具有犁、耙、锄、田刀、镰刀、拖耙等,自己只能制作一些小农具,大都从汉族地区购买。京族地区耕地少,多为沙质土壤,既贫瘠又不耐旱,耕作粗放,产量不高,平均亩产100斤左右。每年所产粮食仅够三四个月食用,其余所需粮食和生产、生活资料,都要用渔产品与汉族人民交换。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以制渔汁为最普遍,成为京族地区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其次是烧蚌壳、蟹壳等,用作肥料。此外,还有木器和编织竹器等手工业,都在渔闲、农闲时兼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京族地区依然是缺田、缺粮、缺水的穷海岛。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并组织群众搞大规模围海造田,建成防浪海堤10多海里,将三岛与陆地连成半岛,围海造田增加了大片土地。同时把淡水引上海岛,大力发展农业,改变了过去京族地区不能大量生产粮食的历史。在渔业生产上,京族人民添置了机帆渔船、风帆灯光渔船和灯光网具、探器等,大大地增加了产鱼量。同时利用环境优势养殖天然珍珠,还建立人工珍珠养殖场,大力开展人工养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京族三岛带来了勃勃生机,京族三岛也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92年,东兴开发区成立。同年,国务院批准东兴为沿边开放城镇,国务院特区办公室批准设立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此后,渔业生产和销售政策开始放开,中越边贸也开始恢复,这些都促使地处东兴市江平镇的京族获得了千载难逢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机遇。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 年,东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75 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 11.16%;财政收入 1.69 亿元,年均增长 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 1555 美元和 1548 元,实现了双过千五目标。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0 年的 40.8∶19.6∶39.6,调整到2005 年的 30.8∶25.06∶44.14,结构趋向合理。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9262 元和 3287 元,比 2000 年分别增加 2655 元和 1035 元。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兴村富民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工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村民居住环境有了新的变化和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巫头村和澫尾村,90%以上的农户都建起亮丽宽敞的新楼庭院,整齐地沿着水泥环村路依次布局,四周绿树葱茏、翠竹夹道。

【京族详细资料】相关文章:

自然资源的属性

佛山市概况

亚洲环境资金缺口大

傣族竹楼

全球人口迅速老龄化

北极的煤炭资源

长江流域富饶的资源

城市详细规划

巴西的自然资源

人口政策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